- 05-19 09:42• 绘画技法术语大…
- 05-19 09:17• 关于公开征集《…
- 05-19 08:57• 全国各省市区书…
- 05-19 08:44• 中国领导干部书…
- 05-19 08:42• 福建合掌岩万佛…
- 05-19 08:11• 新时期理财新功…
- 10-29 16:03• 陶艺民间工艺美…
核/心/提/示
“不保真、不打假”的交易行规背景下,真假名画官司打了6年,退款与否各有说辞,谁是谁非?
专家鉴定上不得公堂,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长期缺位,法院断案缺乏鉴定依据,徒唤奈何?
一边是收藏“行规”,一边是买假索赔的烦恼,收藏热中“行规”与法律肉搏正酣,如何“吹哨”?
河南一纸司法鉴定,辽宁一纸法院判决,戳破行规,对此,收藏界有人沉默,有人称:石破天惊!
记者古玩市场问买问卖,行规仍是“主流”,买卖心思不同,行规与法律,向右还是向左?
名画官司6年后“一夜成名”
2003年卖画、买画,2004年开始打官司,直到6年之后,这起官司才突然“一夜成名”。
此案“配角”——受当事法院委托,鉴定字画真假的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负责人透露,截至9月13日,通过各种渠道获悉线索后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,以及包括大河报在内的多家媒体,都在关注此案。
这是为何?该所所长魏领一语道破,皆因此事敏感:事关古玩收藏行业“行规”与法律的博弈。
冯先生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位企业主。据他的代理人事后透露,冯先生2003年“入道”开始搞收藏。
冯的代理人称,2003年4月,冯先生在当地媒体上看到沈阳一家艺术品公司名画展的报道,前去观看并购买了画作。这家艺术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冯,所有字画均为真品,如有假可退货。冯先生购买了落款分别为齐白石、任伯年、林风眠、潘天寿、刘海粟等大家的7幅画作,为此,支付费用81万元,对方开具了收据。
购画后,冯先生委托北京中润文物鉴定中心进行鉴定,鉴定结果表明,7幅所谓的名画全是假的。随后,冯先生找到了卖画的艺术品公司负责人庄先生,要求退还画款。
庄先生受访时透露,他坚信这些名家画作都是真的,这些画的发现者和推荐者是杨仁恺。杨仁恺是国内著名鉴赏家,曾是国务院文物鉴定小组6人之一,画上,有老人家的题名。庄先生认为,这些画老人家既然题了名,就相当于画了押,因此,他对这批画的真假没有任何怀疑。2008年,杨仁恺大师作古。
庄先生说,老先生不可能看走眼,因为在老先生之前,画上还有大师谢稚柳等人的题字,两个大师同时看走眼的情况不常见。
冯、庄两人商量未果,2004年1月,冯到沈阳市和平区法院起诉,请求判令艺术品公司退还全部的购画款。
艺术品遭遇司法鉴定空白
说到这儿,还不能不提收藏界的几个术语。收藏界向来推崇眼力,看走眼,叫“打眼”;卖主不懂,好东西没卖出好价钱,买方被称为“捡漏”。几千年来,业内还有个不保真、不打假的“行规”。采访中,河南收藏界一位人士称,“行规”左右着圈内的生意,这也是冯先生索赔的背景。
冯的代理人认为,杨先生虽然是大师,但他对这批画的鉴赏,是一个人的行为,杨先生没有出具法律文件的资格,且鉴赏时年事已高,鉴赏时会出现差异,而北京中润文物鉴定中心作为一个机构,出具的东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而不是个人智慧的结晶。
庄先生认为,杨如看走眼,不如杨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看走眼呢?艺术品公司在法庭答辩称:7幅画中有6幅均有我国字画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的鉴定题记,足以证明字画是真品;另外,北京中润文物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不具备证明力,因为我国尚没有关于文物鉴定机构设置方面的相关规定。
沈阳市和平区法院在审理此案期间,也曾委托北京润古斋收藏品鉴定中心对7幅画的真伪进行了鉴定,鉴定结论为伪品。法院因此判定,被告应返还原告购画款81万元,原告将所购7幅画返还给被告。
一审判决后,被告不服,提起上诉。沈阳中院裁定发回重审。沈阳市和平区法院经重审,作出与第一次相同的判决结果。该艺术品公司仍不服,于2009年获得再审机会。
回顾此案审理过程,沈阳法院方面称,由于遭遇缺乏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部门的法律尴尬,此案历时6年,经5次审理才最终结案。
“一鉴一判”业内石破天惊
就在此案审理过程中,2005年9月,经河南省司法厅批准,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成立,这是国内第一家具备司法鉴定资格的书画鉴定所,该所曾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。
所长魏领告诉记者,2005年之前,所有的字画鉴定中心,都只有工商管理部门确定的经营范围,并不具备司法鉴定资格,国内没有一个相关的司法鉴定机构。该所现有经核准执业的国家司法鉴定人15名,这些人都是和艺术品行业、收藏行业有关的专家。至今,全国只有河南和陕西两个文物大省有此类司法鉴定机构。
审理中,沈阳中院了解到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的信息,经双方当事人同意,去年4月15日,由法院委托该所对涉案的7幅国画作品进行真伪司法鉴定。
“接受委托后,我所组织国家司法鉴定人专家小组进行了鉴定。”魏领透露,鉴定程序是非常严肃的,严格依据了司法部科学、客观、公正、中立、回避的司法鉴定原则。
经鉴定,涉案的7幅国画作品均为仿品。
经申请同意,记者见到了此案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副本。其中,关于落款为齐白石的《夏荫图》的鉴定意见为:线条浮滑,表现技法低劣,款识与齐白石先生风格相去甚远,综合判断,应为仿品。
今年7月初,沈阳中院依据鉴定作出判决,销售方退返购画款81万元。主审法官告诉记者,目前,判决已经生效。
对此,记者在业内多方进行了调查,但遗憾的是,不少业内人士婉言谢绝了采访,有的不愿公开发表看法,但其中不少人谈及此案的影响时,使用了“石破天惊”一词,甚至有人认为,此案的判决结果,对古玩收藏界的影响巨大,对业内“不保真、不打假”的交易行规将产生颠覆性影响。
郑州古玩市场行规仍“主流”
9月11日,记者以买家身份来到郑州一个古玩市场。
在一家字画铺面,记者看到挂有启功、林风眠等名家作品。店主热情而谦虚地告诉记者,自己也是书法家,但除了自己的作品,其他的都值得一看,“这些作品都是真的”。问及价格,名家作品报价均为几十万元。
另一家铺面挂有当代书画界名人的作品,问及真假,店主坦率地告诉记者,他店中一位当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是仿品,“仿品也有市场”。
记者和一些店主、买家断断续续聊天。一位店主饶有兴致地说:“这一行业的一些特点,或者说是魅力所在,就是真假并存,不打假不保真的潜规则流传了几千年。”
一位常来淘宝的收藏爱好者对记者说,买家心思也有不同,有的是纯粹为了玩,从中品味“打眼容易拾漏难,遛摊儿淘金雅趣多”的文化意味,有的则有功利思想,收藏就为了升值、转卖。“花大价钱买东西,当然想买真的,但打眼后,多数人会自认倒霉。”
一位老板说,买后要求退货的人也不是没有,但退款成功的确实不多。他说,其实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,收藏吃的就是眼力饭,捡漏是它,打眼也是它。“行内人都知道:‘眼力就是一把刀!在这个江湖里滚,宰人防身都靠它!’”
业内人对“颠覆行规”看法不一
正如前文所述,针对此案影响,记者多方联系古玩收藏界人士,多被婉拒采访。即便作为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,魏领面对采访也踌躇再三。
同时身为书画家的魏领说,此事敏感,人们“出言谨慎很正常”。他透露,该所几年来频频涉足大案要案中的司法鉴定,全部受到办案机关采信,譬如原平顶山市副市长冯刘成案中书画作品的真伪、价值的司法鉴定。“但我们都保持了低调,未向媒体透露过。”魏领叹道,“虽说我们鉴定是凭良心、客观科学地办事,但由于涉及所谓行规,担心触及行内人的利益,也有苦衷。”他叮嘱记者,一定要写上他的苦衷,“我们无意伤害任何人和任何机构,希望大家体谅”。
曾接手过收藏纠纷的河南中豫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军权认为,收藏市场人称“没有裁判员执法的足球赛”,但显然,收藏市场不能成为打假的盲区,更不该游离于市场法律之外,所以,沈阳一案的意义在于,所谓行规开始被戳破,法律与行规间博弈开始向法律倾斜,“由此看来,的确是颠覆性的”。
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侯玉忠毫不讳言地说,所谓行规只是伪行规,是积弊,是别有用心者的托词而已。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,侯玉忠向以直言而名闻圈内。
但侯玉忠认为,不能夸大沈阳一案的影响力,所谓行规积弊已久,靠一个案件推动业内的“保真打假”并不现实,但“‘保真打假’是收藏界必然的发展趋势”。
杨翔飞,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主任,是另一位勇于直言的业内人士。“业界确有‘不保真、不打假’的交易行规,主要是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。收藏市场其实一直都只是民间市场,缺少规范,都是靠买卖双方诚实信用自行认定。谁来保真?谁来打假?确实很模糊。目前,市场还是个法律的空缺,有待规范。收藏者要想淘到有价值的真品,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。”
杨翔飞对沈阳案“颠覆行规”的影响力表示谨慎乐观,“但法规规范是繁荣、发展收藏市场必需的‘洗洁剂’”。
来源:大河报